– – – – 如立法師開示於2022年1月1日,由靖月師兄整理 – – – –

晨鐘暮鼓警醒多少山河名利客
經聲佛號喚回無邊苦海夢中人

佛教兩千多年來,不論南傳佛教、北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,每個僧團、每個道場都有每日必做的早晚課誦,也有大小不同的宗教儀式。無數信眾因此結緣佛教、入佛法智海、皈依三寶,走上離苦得樂的修行之路。佛弟子在思想上要有正見,要學習佛法,但在行為上不可離開宗教儀式。

— 2021年盂蘭盆節金剛法會 —

一、續佛慧命需要宗教儀式。

佛教的興盛離不開宗教情操,而宗教儀式是培養宗教情操的根本。

何謂情操?情操是由情感加思想綜合起來的,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;是有規律、有頻率,最後配合行為來完成的。情操是種理性思考,體現在對人、對事的尊重、敬仰中。

人類是群居的,對家庭、國家、宗教、乃至運動都會產生情操。而情操的表現就是儀式。只要活在社會群體中,從出生到死亡,都離不開儀式。比如滿月酒、生日、結婚、葬禮、升國旗唱國歌、為運動團隊加油慶祝,以及各種宗教儀式。這些儀式都在表達情感、傳遞文化。人類最重視的家族姓氏這個情操,就是在延續、傳承家族的榮譽和文化。佛教宗教儀式中的穿海青、搭縵衣、皈依受戒、早晚課、禮佛、讚佛唱誦,都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感恩和敬仰,是對三寶的情操,是傳承佛教很重要的一種行為和文化。

— 皈 依 —

在佛陀時代,就有宗教儀式,比如:布薩、羯磨、滅諍、說法;出家時皈依受戒、剃髮、著僧服。為何出家人的外表要有別於在家人,而不融入社會和在家人一樣?導師說過,方便太多佛法慢慢變淡,最後就沒有了。僧團也一樣,如果和在家人一樣,沒有出家人的特徵,這個團體就會慢慢消失。沒有僧團,誰來擔如來家業?南傳、北傳、藏傳佛教都有唱誦。為什麼要唱誦?因為音律可以幫助記憶。佛陀時代的佛法傳承就是靠偈頌來口口相傳。因為這些偈頌,我們今天才有機會學習到佛法。從佛陀時代至今,從祖師大德到導師、師公、師父們,都無人脫離宗教行為,因為這關乎佛教的存亡。

二、接引眾生需要宗教儀式。

如果只有理論,沒有宗教行為,一些不能直入學佛法的大眾也許就難有機緣學習佛法了。依靠宗教行為,可引導初學者,對三寶起恭敬心,增強信願力,入信修道。宗教行為同時還莊嚴道場,可增強道場的攝受力,引發前來道場的大眾對三寶的信心。

弘法、聞法很重要,但宗教行為是佛教承傳很重要的部分,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的。所以,歷代祖師大德都堅持做早晚課。但也不可走極端。宗教行為要配合佛法,以法為導,以法為重,不可太繁雜。在做時要深入法義,與佛法相輔相成。不論初學、久學,若對法重視,絕不會覺得宗教儀式是累贅,絕不會認為唱誦經文,讚嘆佛陀只是在音律上下功夫,對修行毫無意義!若無意義,歷代祖師大德都在做毫無意義的事嗎?精通三藏十二部的導師,還有師公,師父們做宗教儀式,做早晚課都是毫無意義嗎?如果沒有宗教儀式,去哪裡皈依受戒?要重視宗教行為,因為這是在承傳佛教,是在續佛慧命。

三、修行解脫需要宗教儀式

僧人們引領眾生禮佛、供佛,這些不是佛需要,而是世間凡夫修行解脫的需要。

禮佛,拜佛,拜懺,早晚課誦這些宗教儀式,是一種實踐行為。在做這些儀式的當下,身口意都在參與,是在調伏粗重煩惱,止斷散亂心,降伏我慢。順於佛法去做的早晚課頌等宗教儀式,就是在修行。以中道早課為例:

— 早 課 —

早課開始前,弟子們穿海青,搭縵衣,心念誦: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嗔癡。整理衣著,禁語。行走時雙手放掌,目不斜視。排班站立時,眼觀鼻,鼻觀心。這就是在實踐佛陀教導的守護根門。待師父們入場,心起警覺,引罄一響隨即以最恭敬的心禮佛,拜佛。頌經時收攝心神,念念都在經文上行走,如此即是訓練心的集中力。如:誦三皈依時,反思是否真正做到把三寶作為最終皈依處?誦普賢菩薩十大願,反思自己是否見賢思齊?

通過對身口意的關注,增上恭敬心,減低傲慢心。這正是早課的意義之一。中道的早課是導師制定的,很精簡只有45分鐘。這樣的宗教行為很簡單,與法相應、有啟發性。經常參加可增強信願力,調伏高慢心,止斷散亂心,有助於修行。如果一週只有45分鐘的早課都受不了,容不下,還談何修行?

千年以來,晨鐘暮鼓聲中,才有道場興隆,龍象輩出。希望佛弟子們都能正解宗教行為,有機會來參加早課。

於自我得解脫、於眾生結善緣、於佛教續佛慧命!念佛恩!常精進!

Copyright © 2023 中道禪林 Middle Path Buddhist Temple of Calgary, 23034 Township Rd 261A, Calgary, AB T3R 1E5.   Phone: (403) 547-90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