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深廣如大海,面對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論,如何找到正確的修學途徑,避免入寶山而空歸,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中道佛學會多年來,致力於佛法思想的系統教學,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次第、較完整的體系。它大致可分為四部份,即:阿含學、毘曇學(阿毘達磨)、龍樹學(中觀)和瑜伽學(唯識),或也可略稱為阿含、阿毘達磨、中觀和唯識。每一部分都有主要課程的視頻音頻和講義資料,如阿含學的《阿含經講要》、毘曇學的《俱舍論》、龍樹學(中觀)的《心經》《金剛經》、瑜伽學(唯識)的《唯識學概要》、《解深密經講釋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,可以在中道的網站或公衆號裏找到。
對於初學佛者,我們建議先從《成佛之道》學起。《成佛之道》綜合經論之要旨,綜貫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、大乘不共法的三階,以及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,圓滿顯示佛道次第的全貌,乃印順導師博覽法藏之心得巨作。如源法師曾親聆印順導師的教導,法師以開放思辨的態度,用深入淺出的語言,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,將佛法的精髓融會貫通於其中,對《成佛之道》做了全面的介紹,引導大家有次第地學習佛法,實爲初學佛者的入門必修課。
其次是《阿含經講要》。《阿含經》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。它記錄了佛以人的身份教化人間弟子,教導弟子們如何觀察世間和身心的無常,進而斷煩惱求解脫。其內容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。從經典史來看,被公認爲是最早結集成的經典,也是闡述佛教根本教理的聖典。因此,可以說是所有學佛者必學的經典。如源法師根據《清淨道論》以增上善學、增上信學、增上戒學、增上定學、增上慧學、正解脫學等六學,系統次第地教導,以期學員們能藉由《阿含經》的學習,一窺佛法的精妙,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再次是《俱舍論》。《俱舍論》自古被印度的賢聖祖師們首推,稱爲“聰明論”。《俱舍論》是後代佛弟子對《阿含經》所做的系統、廣泛的討論與注解,涵蓋了佛教的根本教理,以及對這些教理比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,是一部基礎的論。其繼承《阿含經》而發展,並對大乘教法有決定性的啟發和影響,是學習佛教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環。 如源法師以自己二十多年浸淫佛學的心得,將《俱舍論》的精要部分用生動的語言、生活化的實例表達出來,以便大家能夠儘快地一探佛法的精髓。
有了上述學習基礎,接下來可以進一步學習《學佛三要》以及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。
《學佛三要》是印順導師依《般若經》所說: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為上首,無所得為方便」提出大乘佛教的精髓:菩提願、大悲心、般若慧,而稱之為“學佛三要”,也即是學佛的信願、慈悲和智慧。如果能把握學佛三要,即能轉一切善行為大乘的菩薩行,而成人間菩薩的行相。如源法師依據印順導師所著的《學佛三要》,將其內容、要點和行持,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和特點,以嚴謹的態度、生動的語言進行講授,以期大家能夠將學佛三要真正地落實於生活中,成為真正的大乘行願者,而不至於在佛法外徘徊而無法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學習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是幫助學佛者通過回到佛教的本源,追溯印度佛教發展的歷史軌跡,從其源變之中,釐清佛法的“真實”意義和“方便”適應。學習印度佛教思想史,可以更加敏銳和深刻地觀察把握整體佛教,對於破除佛法知見的迷惑,可達事半功倍之效。
最後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哲學體系和學派——中觀與唯識課程的學習。
大乘思想根源於般若經的甚深義和廣大行,故學習般若教法是必備的基礎。又因般若經大都部類龐雜,而《心經》和《金剛經》其實已經含藏了般若教義的精髓,故中觀的學習以此二經為入門。於般若教義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後,再進學其他大乘教法,則能有事半功倍之效。
唯識學的課程有《唯識學概要》、《解深密經講要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。《解深密經》是佛教唯識學派最根本的依據經典,爲唯識學派的建立直接提供了理論根據。本經提出的“三性三無性”思想以及“阿陀那”等觀點,是唯識學的核心理論,也是佛教思想中最深奧的理論之一。學習《解深密經》,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教“緣起、無常、無我”的根本教理,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《攝大乘論》又稱攝論,為唯識祖師無著菩薩所著。唯識思想在無著前雖多有發展,但直到攝論出現,才算真正完成。攝論對成立唯識的理由、三性、三無性說和阿賴耶識等問題,做了詳盡的分析與論述,並以十種殊勝成立唯識大乘的特色和殊勝處,從而奠定了大乘唯識學派的理論基礎。所以攝論是唯識學派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。
另外,大家也可以根據中道網站和公衆號上對課程的分類進行學習。從入門、初級、中級、高級等課程,在幾年到十幾年中,學佛者如若能對上述所列的課程有一定程度的學習瞭解,奠定下深厚的佛學根底,再配合禪定的修習以及戒律的持守,這樣無論對未來的學習或在修行上都會有著莫大的幫助。
所有課程
程度 | 基礎課程 | 阿毘達磨 | 般若系列 | 唯識 | 中觀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中級 | 1. 阿毘達磨俱舍論 2. 俱舍論之道次第 | 1. 金剛經概要 2. 小品般若講要 | 1. 唯識學概要 1.1. 唯識思想概觀 2. 解深密經講釋 3. 攝大乘論 3.1. 攝大乘論思想摘要 4. 辨法法性論 5. 八識規矩頌 6. 唯識的觀行 | 1. 中觀要略 |
程度 | 阿毘達磨 | 基礎課程 | 般若系列 | 唯識 | 中觀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高級 | 1. 印度佛教思想史 | 1. 四十業處 –《清淨道論》 | 1. 成唯識論摘要(慧日) 2. 瑜伽師地論大綱概要 3.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摘要 4. 辯中邊論摘要 | 1. 空之探究及其觀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