– – – – 如立法師開示於2021年11月27日,由靖能師兄整理 – – – –

咱們中道的早課一上來就誦《心經》。《心經》是簡稱,它的全稱是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。(需要注意的是,般若發音為“波惹”,而不是“班弱”。)般若是梵文Prajñā的音譯。如果義譯,Pra的有至高、超越的意思;Jñā為認知或知識。所以,Prajñā被譯為智慧,因為這種至高無上的智慧,是超脫的,非世間的,那麼,也就很難用世間的言語做完全達意的解讀或詮釋。但是,為了把這種智慧傳播給世人,從佛陀到大德們,一直不斷地試圖用語言文字來對其進行說明。

印順導師於其著作《般若經講記》裏對般若作了三層意思的解釋,即: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。用現代的語言說明的話,實相般若就是無條件存在的宇宙世間真理。無論世人能否證得解脫,它都存在。例如,雖然是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學說,但即使牛頓沒有提出這個學說,萬有引力都一直存在,即不以是否有人將其發現並提出為前提條件而存在。觀照般若著重修行實踐,它是依賴於修行者能夠在定中作觀的般若。而文字般若,就是為了給世人解釋這“無上甚深微妙法”,而必須採取的權宜方便,它包括文字闡述,也包括耳提面命。

在實際修行層面,大部分修行者需要通過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至實相般若的次第進行進階修行。如印順導師所說“初學般若,應先於文教聽聞、受持,以聞思慧為主。經合理的思考、明達, 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,即觀照般若,以思修慧為主。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 ,現覺實相,即實相般若了。”

作為正見佛教徒,般若是理所當然的追求,其根本實踐無非“自利利他”。自利的終極意義是“見真實而得解脫”。而利他是要利益他人。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,即使自己尚未解脫,也需要盡量幫助他人,也就是“未能自度先度人,菩薩於此初發心”的菩薩精神。

對於初發心的菩薩,應如何修成佛道呢?《大智度論》裡提出了“二道五菩提”的修學次第。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。五菩提是基於般若道的發心菩提、伏心菩提和明心菩提,以及基於方便道的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。(因今日為淺談,則暫不展開闡述“二道五菩提”具體內容。)

千里之行,積於跬步。學佛修行,若要有所成就,決非一生一世之事業。佛弟子既然抱定信念向佛學習,應發願累生累世、生生世世不斷修行,不斷進步,直至成佛。

與大家共勉,阿彌陀佛。

Copyright © 2023 中道禪林 Middle Path Buddhist Temple of Calgary, 23034 Township Rd 261A, Calgary, AB T3R 1E5.   Phone: (403) 547-90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