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辯 (Bhāviveka) 與月稱 (Candrakīrti)是中期中觀學派的主要人物,兩人對中觀學的不同詮釋更成為現代中觀學者重要的研究對象。有關兩人在中後期中觀地位的認識,由於印度與漢譯資料的不足,…

「滅盡定」是建立在四禪八定之上,經典記載為無心定,但它真的是完全「無心」嗎?它的思想演變過程如何?有關這些問題,在部派中有著不同的見解。其中,關於菩薩是否能入滅盡定的問題也是本文所欲探討的。

以解脫道為主的部派佛教中,蘊含著許多有關菩薩的思想。這些菩薩思想不但表現出不同於大乘的菩薩特性,更顯示出菩薩思想的先驅軌跡。

緣起﹙pratitya-samutpada﹚是佛教根本而主要的義理,如外道問佛弟子佛說何法,佛弟子即回答:「佛說緣起」[1]。緣起是佛法的核心,這是一般佛弟子所共認的,但解說未免有所不同。

民國年間,由於東西文化的急促交流,至使中國文化受到空前未有之衝擊與考驗。中國佛教於此大時代的過渡變遷中,亦免不了時代巨流的波蕩。

大乘般若法門倡導一切法空,以空(wunyata,subba)為準量,作為指導修行斷惑的準則,「空」在般若法門中似乎成了佛法甚深的名詞。

In the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, the theory of Hsüan-Tsang’s (玄奘) Cheng-wei-shih-lun (成唯識論)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legitimate in regard to Yogācāra philosophy.

從在福嚴的基礎教理學習,再到加拿大接受從學士到博士的完整學術訓練,以及在卡爾加里大學幾年的講師經歷。經過二十五年的長期學習和研究,筆者逐漸地建立起了一套較爲完整的佛法思想教學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