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自1993年於福嚴佛學院出家後,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教理的學習和研究中。
從在福嚴的基礎教理學習,再到加拿大接受從學士到博士的完整學術訓練,以及在卡爾加里大學幾年的講師經歷。經過二十五年的長期學習和研究,筆者逐漸地建立起了一套較爲完整的佛法思想教學系統。這套系統雖不能囊括所有的佛教思想,但對佛教大小乘根本思想的表述也算完整。對於有心於佛法的人,它提供了更加系統、更有次第的學習途徑。所以中道佛學會的教學,無論是現前對居士的講經說法,還是未來佛學院對出家眾的教授,莫不以此為架構而展開。包括目前中道叢書的寫作出版,也是基於此系統來安排的。
本教學系統大致可分為四部份,即:阿含學、毘曇學(阿毘達磨)、龍樹學(中觀)和瑜伽學(唯識),或也可略稱為阿含、阿毘達磨、中觀和唯識。
其中,阿含學的學習,主要以《雜阿含經》為主而兼攝其他三部(中、長和增一阿含)的學習;阿毘達磨以《俱舍論》的學習為主;龍樹中觀學則以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中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的學習為主;瑜伽唯識學將以《解深密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「菩薩地」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和《成唯識論》的學習為主。
一、《阿含經》
《阿含經》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。它記錄了佛以人的身份教化人間弟子,教導弟子們如何觀察世間和身心的無常,進而斷煩惱求解脫。從經典史來看,被公認爲是最早結集成的經典,也是闡述佛教根本教理的聖典。因此,可以說是所有學佛者(特別是出家眾)必學的經典。故而中道的佛法教學系統以學習《阿含經》為始。
二、阿毘達磨
阿毘達磨舊譯為阿毘曇,是後代佛弟子們對《阿含經》所做的系統、廣泛的討論與註解。其繼承《阿含經》而發展,並對大乘教法有決定性的啓發和影響,是學習佛教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因《俱舍論》已包含了說一切有部及經部的教義精華,故阿毘達磨的學習以《俱舍論》為主而不再分宗。爾後如有興趣進一步學習者,可再進學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。學佛者依於《阿含經》和阿毘達磨的學習,對根本教法有了基礎後,就可進學大乘教法。
三、龍樹學(中觀)
大乘思想根源於般若經的甚深義和廣大行,故學習般若教法是必備的基礎。又因般若經大都部類龐雜,而《心經》和《金剛經》其實已經含藏了般若教義的精髓,故本系統以此二經為入門。若有意再深入者,可進學《小品般若》和《大品般若》。於般若教義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後,再進學其他大乘教法,則能有事半功倍之效。
印度大乘佛教雖有各種學說,但經由論師們的弘傳,大體可歸納為中觀和唯識兩大派。目前漢傳佛教在學習這兩個學派的理論時,多注重在中觀「空」義和唯識「無義」的理論學習,而對大乘佛教所應重的菩薩廣大行著眼不多。故對於一般所稱的中觀學派而言,本系統特稱之為龍樹學。因為本系統除了學習《中論》外,亦得學習龍樹菩薩的另一大著《大智度論》。學習中觀,以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及其他闡明甚深空觀的論著,為主要的學習固然重要,但《大智度論》以一百卷的大篇幅巨細迷遺所闡明的菩薩廣大行,則不能不加以重視。《大智度論》在闡述菩薩深觀廣行時,廣引各種大乘經典,故學習《大智度論》實已將各大乘經的精要融攝於其中,這對末來再學習各大乘經典會有莫大的幫助。再者《大智度論》自古唯有漢譯,即無藏譯亦無梵文原典,其重要性自不可言。故本系統不稱為「中觀」而稱為「龍樹學」。
四、瑜伽學(唯識)
本系統也特將唯識學稱為瑜伽唯識學。因為我們不單只學「唯識學」,更得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「菩薩地」中所闡述的菩薩廣行,故而稱之。在「唯識學」的學習安排中,《解深密經》是唯識最早的經典,故學唯識必學習此經。《攝大乘論》和《唯識三十頌》屬古唯識學,或者說是「無相唯識」,分別代表著無著和世親菩薩的思想,當然地極其重要。
《成唯識論》是玄奘大師糅譯印度十大論師對《唯識三十頌》的注釋所成。其唯識思想以護法系為主,以「有相唯識」為宗,可說是印度唯識學之終,中國唯識學之祖,自然也是完整地學習唯識理論不可或缺的一部論著。
在幾年到十幾年中,學佛者如若能對上述所列的經論有一定程度的學習瞭解,奠定下深厚的佛學根底,再配合禪定的修習以及戒律的持守,這樣無論對未來的學習或在修行上都會有著莫大的幫助。
願此心得能對有心於佛法的修學者提供些許幫助。
釋如源
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六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