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因緣中修福慧,在大眾裡安身心——宏上意下長老中道禪林行記
中道弟子 靖衛–
2025年秋,宏意長老蒞臨中道禪林,以「遇事常思因果觀;逢人多說厚道言;該做能做盡快做;把握因緣莫錯過」四句箴言,為眾開示修行之心要。
長老與佛法結緣甚早。七歲時,因早已出家的姑姑引薦,於仰光中華寺依止洗塵法師披剃。當時戰後物資匱乏,寺院生活清苦,小小沙彌每日清晨四點即起,誦經、灑掃、供佛,在樸素規律中初嘗法味。十一歲時,在青燈古佛相伴的清修生活中,他開始深刻思索「為何出家」「生死事大」等根本問題,卻因環境閉塞,無人能解其惑,只能晨鐘暮鼓間默默參究。
1969年緬甸政局動盪,因緣際會下,長老獲薦赴台求學。初至台灣,他先至南投蓮因寺親近懺雲長老。懺雲長老道風嚴謹,注重持戒實修,在那裡,他學習早晚課誦、佛教儀軌,並在勞動中踐行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禪門家風。其後,為深入經藏,他考入星雲大師創辦的佛光山叢林學院。學院現代化的課程設置、系統性的佛學教育,為他打開了新的視野。五年半間,他往返於蓮因寺的傳統修行與佛光山的現代教育之間,在看似矛盾的兩種模式之間,他卻領悟到「法無定法,應機者妙」的深意。
然而修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。十七歲時,一場運動傷害導致肺部受傷,更因醫療誤診而惡化,一度生命垂危。臥病期間,他內心充滿無奈與苦悶。一位前來探望的同學直言:「正因你臉色陰沉,大家都不敢靠近。」此言如當頭棒喝,令他幡然醒悟:病苦雖是外境,心境卻能轉境。他遂在佛前發願,以虔誠禮拜懺悔業障。起初每拜一次,胸口便如針刺刀割,他仍咬牙堅持;半年後,纏綿數載的宿疾竟不藥而癒;持續禮拜三年,更感身心輕安,智慧漸開。這段「以病為師」的經歷,成為他日後弘法的重要資糧,讓他立誓以平易語言弘傳佛陀本懷。
1978年,長老遠赴紐約,既為探望剃度恩師,亦為進修英文。1980年,一樁特殊的法緣將他引向美國休士頓——受真華長老囑託,前往照料病榻上的淨海長老。然而,使他最終決定扎根於此的,是目睹當地華人信眾對佛法的深切渴求。一份菩薩悲心,讓他毅然轉軌,將原定的短暫探視,變為數十年的守護。篳路藍縷,從油印簡陋的弘法小冊開始,到1990年傾力建成美南第一大剎玉佛寺,他始終踐行著「於因緣中修福慧,在大眾裡安身心」的道業。長老尤為重視義工護持,指出四句箴言的真諦在於「如理思惟,真誠待人,不違慈悲喜捨」。此次交流,玉佛寺多位奉獻數十年的老義工,亦分享了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修行體悟。
四眾弟子共聚法筵,在長老以身示現的修行畫卷中,見證因果不虛,體會厚道之暖。法席雖散,那份在因緣中把握當下、在大眾裡修煉心性的智慧,已如清泉,沁入眾人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