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如源

大乘般若法門倡導一切法空,以空(wunyata,subba)為準量,作為指導修行斷惑的準則,「空」在般若法門中似乎成了佛法甚深的名詞。但《般若經》在倡導學空、修空、觀空的同時,卻又處處說「學空不證」、「不證實際」、「不取涅槃」等語。就連斷一切煩惱盡的無生法忍菩薩,也還說其「不證實際」、「不取涅槃」。依印順導師的研究,大乘甚深義是從「佛法」的涅槃而來[1]。但原始佛教中,見法涅槃的阿羅漢,是「不再受後有」的。而菩薩修「空」,從初發心到得無生忍,還是不證入涅槃(空、實際),這是怎麼回事呢?

對於此問題,據筆者所知,印順導師在《空之探究》中,曾予以論究[2]。除此外尚少有學者提出較具體的說明。因此本文將以《大智度論》「學空不證品」為主,從龍樹的解說中加以探究,希望能得到多少的釐清。本文的探討次序:初先引用印順導師的研究,說明大乘般若一切法空的含義。次再檢討傳統佛教的證悟說,與《般若經》「不證實際」的意義。最後再藉由《大智度論》的解說,一探《般若經》「學空不證」的內涵。

閱讀全文

Copyright © 2023 中道禪林 Middle Path Buddhist Temple of Calgary, 23034 Township Rd 261A, Calgary, AB T3R 1E5.   Phone: (403) 547-9031